文章目录:
追溯渊源 [span]养正中学岁月悠远,积淀厚重。学校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闽南最早的书院——石井书院。朱熹之父朱松,宋绍兴初任安海(时称石井)第一任镇监,朱松在安海鳌头精舍施教理学。其时朱熹任同安主簿,经常在泉州所属各地讲学。由于父亲朱松在安海任职,朱熹对安海有特殊感情,故经常来鳌头精舍讲学,其后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及至朱熹的儿子朱在任安海镇监,于鳌头精舍设石井书院。石井书院是闽南最早的书院,历宋元明清近千年,培育出无数才子俊杰。 艰难初创 [span]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改书院为学校。安海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纷纷创办新学。20世纪20年代,安海诸小学毕业生日益增多,为满足他们继续升学的需要,老同盟会会员旅日华侨陈清机、吴警予会同李永洞、蔡世贵、蔡德远等人以及安海“五谷途公会”诸乡贤发起创办养正中学。1928年2月开办,定名“私立养正初级中学”,是时仅有教师职工8人,学生40人,设置2个班,校址在翠福境养正小学,初期经费由安海“五谷途公会”和泉安汽车公司负责。1928年秋,越南华侨龚作梁先生捐资600元建教室两间,名为“修敬堂”。1931年旅日华侨周起抟、周起持昆仲捐资4000元,建“五福堂”新校舍五间。养正中学创办之初,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四年之中五易校长,至1932年俞贵元先生从广东中山大学毕业(法学士),他不慕高官厚禄,于政局动荡之秋,学校飘摇之日,出任校长,为养正中学的初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二次远渡南洋募捐款项,筹建校舍;他广招贤才,提高教学质量;他支持革命,保护进步师生。这一阶段学校的生存发展虽然十分艰难,但也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数易校址 [span]抗日战争爆发后,养正中学师生奋起抗战,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的队伍。1939年4月,为避免敌机侵袭,以求学校的安全,养正中学内迁至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1940年春曾于安海西安村曾府尾祠堂增设分校以便于安海学生就近入学)。也就在这一时期,养正中学的革命火种开始点燃。是时,中共地下党员邓家梁、林松龄来校任教,于1939年建立地下党支部,林松龄任第一任地下党支部书记,许集美(解放后任泉州市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为第二任书记。值得一提的是,至全国解放之前,养正中学共有地下党员59名,地下团员37名。他们深入广大农村,宣传马列理论;他们组织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开辟革命据点,扩大革命影响。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中林松龄等12位烈士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span]1942年,养正中学由南安岭兜迁回安海,借用龙山寺厢房作为临时校舍。1946年春,又迁入镇区金厝祠堂。同年秋,借圣殿奎光阁为临时校舍。1939年至1948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养正中学数易校址,再加上时逢抗战,学校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但养正中学领导及师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困境中谋求生存,砥砺奋进,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展壮大 [span]1948年,学校迁址于寨埔(今校址)并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养正中学,增至8个班级,学生500人,规模初具。其后几年华侨乡贤多次慷慨捐款建设学校。至此,养正中学规模颇大,校舍壮观,办学质量高,在福建省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57年,高考录取率居福建省前列,学生在全国性运动会上也取得喜人的成绩。至六十年代,学校全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广大教职员工敬业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学校声誉日隆,1960年学校获批为省属重点中学。 文革十年 [span]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校名改为“人民中学”。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曾一度停课,复课以后,教学秩序也一度被打乱,年段改称“连”,班级改称“排”。1970年,校名改为“安海中学”。文革期间,养正中学虽然与全国各地一样搞阶级斗争,也忙于“学军学农学工”,但以陈铭贤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坚持抓教学质量,在“交白卷”为“英雄”的年代里,养正中学坚持考试这一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对的保证。体育成绩也在原来五六十年代良好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七十年代初有30多人次在全国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前五名的成绩。 全新发展 [span]文革结束后,教学秩序恢复,养正中学的发展步入正轨。1978年恢复原校名养正中学,全国恢复高招后,学校的教学成绩显示出老校名校强劲的发展势头,1977年,恢复高考,养正中学的高校录取人数位居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为养正中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学校进入全新发展时期,1983年学校评为省华侨重点中学。其时华侨乡贤继续捐资兴教,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成绩斐然。1982年至1998年,学生共有7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已超过90%。1984年至1997年学校共有7次获国家级奖励,1993年和1998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单位。1997年1月,养正中学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跨越腾飞 [span]承载丰厚历史,谱写崭新篇章。新世纪之秋,养正中学实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跨越。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年,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5年,养正中学初中部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初中部分离出学校,学校成为一所普通高级中学。这一时期学校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高楼林立。学校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考成绩再创新高,2005年朱诗雄同学夺得福建省理科高考总分第一名。学校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试验学校”。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贯彻“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积极开创德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2000年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养正中学被中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中期验收。 面向未来 [span]喜迎八秩华诞,勇创世纪辉煌。目前,养正中学秉持“文化立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锐意创新,科学发展。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满怀豪情,立足养正文化,光大养正精神,正朝着“福建省一流、全国闻名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文明学校”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养正中学必将高奏出新时代的凯歌!
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在四川省成都市捐资创办树德义务学校,后改名为树德第一小学。
1929年之1932年期间,孙震先后创办四所树德小学,当小学第一班毕业的1932年,为了贫苦子弟能够升中学,孙震又开办了树德初级中学,分设男女学生部,男生部设在宁夏街树德里,女生部在宁夏街树德巷。
1937年秋季,学校在当时四川省省长李劼人和佳乐纸集团的程董事长捐赠资助下增设高中,并成立校董事会。至此,树德中学成为男女兼收、初中高中兼备的完整中学。
1939年,建校十周年,林森、蒋中正、张群、戴传贤、孔祥熙、陈立夫等人题词祝贺。
1943年,《大公报》发表武汉大学教授杨人梗的文章称赞:“天津南开中学、长沙周南中学、成都树德中学……是中国六所办的最好的私立中学”。当时有“北有南开,西有树德”之说。
1945年5月28日,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视察树德中学,《新民晚报》报道说“李氏对该校设备、教学等极为赞许”。 1950年,女生部合在男生部。
1951年,成都私立甫澄中学并入树德中学。
1952年10月,人民政府正式接管树德中学,改私立为公办,更名为第九中学校。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前期,先后被确定为归国华侨子女就读学校及高级干部子女就读学校。
1953年,定为省、市重点中学。
1954年,新建教学大楼,大礼堂。
1957年,新修家庭宿舍四合院两个。
1960年,九中学生燕世芬高考成绩名列全川第一,被誉为“四川省女状元”。
1961年,拆除原教室楼,新修办公大楼,拆除原饭厅,新修学生宿舍楼一幢。
1974年,拆除旧四合院宿舍,修五层楼家庭宿舍1幢。
1980年,学校再度被批准为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系成都市五所之一。衽首批改制,高中由2年变为3年。
1981年,学校评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市清洁卫生先进集体,市文明礼貌月表扬单位。
1984年、1986年及1987年学校高考成绩突出,获成都市教育局表彰。
1988年,在拆除旧学生楼的地基上,新修学生宿舍及教室一间(取名讲视厅)。
1989年,学校举行校庆60周年;成都九中更名为成都树德中学;孙德操长子孙静山回校参观,并捐图书经费2万元;高89级1班学生唐若曦参加国际第30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银牌;国家聘请的加拿大籍外语教师玛格丽特.彼得拉斯金来校上高一,二年级英语课。
1999年,举办四川省第一所公办民助改制学校:树德实验中学。
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
2004年,成为四川省第一所引进国际高中课程(VCE)的学校。
2007-2010年,实施名校扩建,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2009年,组建树德中学教育集团;成为四川省首批新课改样本示范校。
2010年,成为四川省首批探索拔尖人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
2011年,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中国西部唯一引进IB国际高中课程的公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