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江教育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遗失补办(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admin2024-03-291

巢湖办理身份证的地方

 

1、受理部门:全省任意一户籍派出所或户办大厅

2、办理条件:符合申报要求的申报事项

3、办理流程:受理、审核、签发

4、所需材料: ①.申领人到期(损坏)居民身份证

②.申领人的合法有效证件或现场核验指纹通过人照片的证明材料之一

5、办理时限:15个工作日

6、收费依据及标准:期满换领:20元/证   丢失补领(损坏换领):40元/证

为什么有人说“守江必守淮”

“守江必守淮”这几乎是历史上所有的南方王朝必须要做的这么一件事,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南宋,还有民国时期。

“淮”是一个大致的区域,也就是现今的安徽一代,因为长江是横跨安徽境内的,而且由于长江十分宽阔大,但是只有安徽这一段是比较狭窄的,所以安徽地区的长江流域是渡江的必选之地。

因此对于南方王朝,以南宋和东吴来看,他们只要稳稳守住了安徽那一片就可保朝廷无忧了。

事实上南宋和东吴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他们最后的灭亡也都不是从安徽这片地区打击来的,而是从湖北也就是故称荆州,武汉,那个地方过江,然后再向东打进去的。

而国民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自己将所有的军队都撤退到来长江以南的地方,这将会导致一个很难的局面,那就是长江太大根本就无法有效的监控所有的地方。

而我党百万大军下江南的所有渡江的地点都是在安徽一代,也就是“淮”区。最终蒋介石不得不败逃台湾。

历史已经证明,江、淮乃是一体同存的,守江而不守淮无疑是自掘坟墓。

自古以来,受山川道路的限制,从中国北方南下进攻南方,基本上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从中原和山东地区想江淮一带进攻,一条路是从中原地区向西南方向,从南阳盆地越过方城垭口,进入襄樊大道,直奔荆州,另一条则是从陕甘一带南下,翻越秦岭,进入四川。其实原因也都是一样的,因为只有这几个地方具备大兵团行动和作战的条件。在这三个地区之间,都隔着大山,或者是水网地带,不利于大兵团行动。

所以这几个方向也是历来南北争锋的主要战场。比如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占据荆州地区的时候,无论是曹魏进攻,还是蜀汉进攻,基本上都是在秦岭一线和荆州地区作为主战场,而东吴夺取荆州之后,曹魏和孙吴的几次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曹丕时期的大规模南下,也是在江淮和荆襄两个战场上同时行动。晋灭吴,也是先灭蜀汉,然后三路并进。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几乎倾巢南下,先夺取了荆襄地区,但一个重要的失误就在于,在江淮方向并没有对东吴施加压力。即便如此,孙权也不敢大意,一方面命周瑜率军到前线与曹军对峙,但同时也在江淮方向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守备,以防曹军从江淮方向突破。而曹魏和孙吴的长期拉锯,主战场也是在江淮,就是因为孙吴始终占据着江淮,但曹魏又占据着合肥、寿春等淮南地区的几个要点。

前秦苻坚其实也是这么操作的,只是因为指挥和操作失误,所以在肥水一线被晋军击败,但在荆襄方向其实并没有大败,还是处于相持状态,打得有来有回,并不落于下风,反而是晋军这边显得捉襟见肘。在这两个战场之间,苻坚还特意安排了姚苌率领一部分军队作为机动兵团,随时准备支援这两个战场。而在淝水之战被击溃之后,苻坚也是逃入了姚苌的军队。

比如淮海战役时,导致国军无法迅速集中的一个主要原因,除了解放军按照事先的战役部署,分路阻击和迟滞敌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的河网地带,让国军的行动十分困难。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就是因为在渡过运河的时候延误了时机,为解放军追赶留出了时间。黄维兵团未能按照原定方案及时赶到徐州战场,同样是因为在颍河、淝河和浍河等河流地区都遭到了解放军的阻击,前进速度缓慢。

反观解放军这边,因为主力部队原先就部署在鲁南、苏北一带,本身就已经处于比较集中的状态,所以集中起来很快,只要指挥部根据敌情变化调整部署和及时调度,就可以占据先机。二野从大别山一带出来之后,因为邱清泉兵团奉命赶往徐州,没有追击,就给二野南下占领宿县、围攻黄维兵团留出了时间。这就是说,解放军在战前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地理优势。

对照一下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就可以发现,淮海战役基本上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两三百公里半径之内作战,而且因为解放军部署得当,所以在局部地区形成了对国军的兵力优势。而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到渡江战役的时候,二野和三野就不得不分成了东、中、西三个集团,西起九江一带,下游直到江阴一带,战线长达千里,兵力实际上是无法集中的。

那么反过来对防守的一方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选择在江淮地区进行战略决战,还有机会集中兵力,在局部地区对敌人形成优势,如果退到长江一线再进行防御,那么就很难集中兵力了,只能分散兵力,处处防御,处处被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而对所有的战争指挥者来说,都明白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就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也就没有多少胜算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中国江淮一带的客观地理情况决定的,“守江必守淮”。

实际上,想要守住长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现代。

在古代,长江虽然是一条宽阔的大江,然而长度太大。

仅仅从武汉长江到上海,就有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如果加上四川,就有2000公里。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了长江的制江权,想要彻底控制长达2000公里的长江,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百万大军也不够用。

况且,长江有很多适合渡江的地段,比如安徽、江苏都有很多突然变窄的江边。比如当地民谣也说:田家镇过江划船只要18桨就到。

再说湖北境内部分长江江面突然变窄,滩涂又多,非常适合渡江。

所以,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

大家注意,以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也并不只是固守长江,而是全力建立长江以北的战略缓冲区,就是这个意思了。

另外,这还是古代,如果是现代就更不同了。

古代没有什么远程武器,对于江面上的军舰没有什么办法,水军强大的一方可以控制江面,阻止敌人渡江。

但现代战争,陆地火炮出现了。长江江面充其量不过几公里,而75毫米火炮射程也有9公里以上,可以覆盖江面。

大家看看英国的紫石英号事件,英国前后4艘军舰和解放军陆地炮兵进行炮战,最终都负伤逃走。

可见,如果真的敌人开到长江以北,将大炮架起来,对不起,你的制江权根本就没了,军舰都不敢随便航行,等于长江就丢失了。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一定要在江北建立战略缓冲区。

当年岳飞防御荆襄,不惜代价向北攻打伪齐,就是为了争取北方的战略缓冲区,更好的拱卫长江防线,可攻可守。

而在长江中下游的江北战略缓冲,显然就是淮河。

无论是安徽还是江苏,淮河以南的地形都相当复杂,大部分都是水网纵横,或者丘陵地带。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地形比较适合防御一方发挥威力,进攻一方则会进展困难,无法集中兵力。

同时,淮河以北地形虽然没有淮南这么复杂,但也是大片的丘陵地形,对于防御一方是有利的。

所以,从军事角度来说,单纯防御长江是很难守住的,而且非常危险。

即便南方政权掌握完全的制江权和军事优势,一旦出现疏忽或者敌人奇袭,可能导致长江防线全线崩溃。

所以,南方政权相对稳妥的就是向北进行战略扩张,建立从淮河到长江的纵深防线。

有意思的是,北面靠近江淮的大城市主要就是徐州。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泰山和沂蒙山系,南顾江淮平原。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

所以,自古以来,在徐州发生过几十次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往往一战就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

所以,还有句话叫做“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

不是“有人说”,1948年的白崇禧和蒋某人都是这么想的,这也是中国军事历史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军事地理”概念。济南战役结束后的10月初,华东野战军召开整顿思想和部署下一步作战的“曲阜会议”,而南京方面也没闲着,于10月22日举行重要军事会议。

(大决战顾祝同剧照)

会议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华野未来可能的进攻方向,“参谋总长”顾祝同判断粟裕将军可能会攻取徐州,甚至有可能直取蚌埠进逼江淮。作为应对之策,与会者一致同意“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作为长江的屏障,徐蚌和淮河沿岸地区绝不可以放弃。

为什么一定要固守江淮,而不是把尚存的70万精锐部队直接退过长江呢?其中有两点因素,其一就是蒋军认为坐拥70万大军尚可一战,华东野战军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其二就是江淮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使长江不合适作为一道“最后的防线”,为啥呢?没有战略纵深。

(徐州剿总刘峙)

长江中下游水流缓慢,以大批木帆船横渡并非难事,可称“易攻难守”。而一旦我军登岸,即可直接攻击南京、镇江、苏州乃至于上海等蒋政权政治经济中心,后来的上海战役被归为三野“渡江战役”的一部分,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长江虽然被称为“天堑”,但作为并不太宽的水障,军事价值其实非常有限,单纯的守江是不能形成有效防御的。

既然长江及其以南无法构筑纵深防御体系,那就得在江北做文章。长江北面有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从淮河到长江之间的地带被称为“淮南”,也就是守江必守淮里面的“淮”。如果有效控制了淮南地区,则可以在两条水系之间形成战略支撑点,拱卫南京等城市的安全。

(邱清泉剧照)

所以说,“守江必守淮”的战略理念,其核心在于固守淮河与泗水等水系发达地区,获得足够的战略防御纵深,成为北方来敌的重要障碍,而不能直接威胁南京,否则南京失守只是时间问题了。在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是阻挡北方骑兵的关键所在,大体包括今天的蚌埠、合肥、泗阳、安庆等城市。

从顾祝同、白崇禧到蒋某人,也都认可守江必守淮的总体方针,但是对于如何“守淮”,南京军事会议又吵成一团:甲案是放弃徐州全军撤到淮河以南,乙案是放弃郑州等陇海线要点,集中兵力于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线两侧,遂行并非单纯防御的“机动防御作战”,最终的结果我们知道了,后一方案胜出。

因此,蒋军所谓“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其实是个两不靠的作战方案,既没有如同杜聿明所提出那样,集中机动兵团以徐州为依托主动进攻华野,也没有一股脑撤到淮南做好纵深防御,标准的首鼠两端。而蒋某人也稀里糊涂批准了乙案,决定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坐镇蚌埠,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的所有部队。

实际上这是个不自量力的愚蠢方案,如果徐州蒋军全部撤过淮河,兵力密度将空前之大,并且他们前面可屏借淮河天险、后面有大别山等层峦、右面又遍布大片沼泽地,还可以方便得到江南的辎重补给。那么粟裕设想“小淮海”战役虽可不战而胜,但是想全歼徐蚌之敌的“大淮海”恐难实现。

而一旦华野和中野联手,在淮海战役中将徐蚌守敌的绝大部分歼于淮河以北之后,不仅敌人已无能力在淮南组织布防,而且也使长江防线兵力空虚。第三野战军过江后,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南,4月22日渡江,5月3日就已经兵临上海城下,进一步说明,失去淮河依托的长江防线,是脆弱而不堪的。

特别补充一下,当顾祝同飞到徐州组织讨论和征求意见,到底是“守徐”还是“守淮”时,几个兵团司令中的孙元良和李弥等认为徐州的补给线太长,不利久战。而蹦得最高的就是黄百韬和邱清泉,喊的是有腔有调:“徐州既设阵地,又有粮弹储备,乃兵家必争之地,既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

中国古代时期的南北分裂,很多人以为是以长江天险为界。而事实上,历史上大部分南北对抗都是以淮河为界,双方在这个区域达成军事平衡。南方得淮河流域,就足以对抗北方,北方得淮河流域,南方就无法自保。三国的曹魏和孙吴,北魏和刘宋,金,蒙古和南宋都曾经在这一地区拉锯,所以古人总结说:守江必守淮。

我们知道,淮河远不如长江险要,但为什么南北双方能在此达成平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江是南方证权最后一道防线,它在军事上有一些致命的问题,长江中上游并不安全,敌人很容易顺江东下。所以,淮河流域连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一道就成了防止北方进入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屏障。

南方政权要存在下去,就要力保淮河流域不失,必然要用举国之力在此死战,历史证明,淮河稳固,南方政权就能多残喘一阵,南宋能与金,蒙古相持几百年,就是因为把东线维持在淮河,以淮东,淮西,加上襄樊,四川一道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两淮的防御体系,从细部来看,淮东的根本在扬州,它以淮安,盱眙为门户,淮西重镇在合肥,凤阳,寿县是其屏障。这两条防线,有效的保障了南方及其首都的安全。

守江必守淮,除了军事上的利益之外,还在于江淮地区巨大的经济和交通价值。这里地势平坦,自古以来,水网密布,交通十分发达。而长江作为军事防线,还有一个致命问题,因为南方平地少,而且被大山大湖阻隔,非常分散,如果敌人攻到长江,那么,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地区,长江三角洲一带很难协同作战,但如果把防线北移至淮河流域,以长江流域为后盾,就能集南方几大板块之力。

而北方用兵,如果在淮河用兵,此地更靠近南方首都,战线最短,同时可以获取这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通过大运河和颖水获得后勤补给,这个优势,是四川,大别山,桐柏山一带这些补给线很长的战场无法比拟的。所以,一旦打仗,南方会拼命保卫淮河,这也使得此处成为战争最多的地方之一。

据历史学家统计,截至1600年前,中国发生过三十次以上战争的地方,除了南京,长安,洛阳这些国都之外,寿县位列第四,合肥第五,徐州排在第八,高于开封和南阳。由此可见淮河流域之重要,而频繁的战争,也经常把这个富庶的地方打得千里无人烟,代价可谓十分惨重。


本文链接:https://www.yjedu.net.cn/258470.html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证遗失补办